一、工作室簡介
《申春悌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于2018年8月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項,同年12月16日于費伯雄故居召開正式啟動會(見圖),舉辦工作室首次“傳承孟河精粹、培養新生人才”培訓班,工作室正式拉開建設序幕。在省中醫藥局的指導下,在常州市衛健委和院領導的支持下,三年中,傳承工作室全體成員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根據國家要求,2021年9月29日,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通過聽取工作匯報、查閱資料臺賬、實地考察和訪談,專家們對工作室的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評價,一致認為工作室超額完成了項目建設方案的各項指標,驗收獲得了高分。(見圖)
工作室整理了孟河醫派費家傳承系列費伯雄、屠揆先、徐迪華、申春悌等中醫名家臨診組方規律,挖掘提煉總結名醫學術特點;定期開展了名老中醫學術思想交流研討、病案討論、學術講座等人才培養相關活動,多方位、多角度對申春悌教授病-證-型-治臨界辨證診治法等學術思想進行探討,提煉其臨證思辨特點和臨床診療經驗,以提高青年中醫師的中醫理論及臨床技能傳承基礎;創“三結合”帶教方式深入開展臨床經驗繼承工作,通過老師“走出去”和學員“帶進來”相結合、老師“倡方證”和學員“自臨診”相結合、師生“面授學”和辦班“群體教”相結合的三結合方式,全面提高青年中醫師中醫藥臨床診療服務能力;旨在通過工作室的建設培養一支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能運用中醫技能治病的、具備一定科研創新能力的德才兼備優秀人才隊伍。
我們的“名老中醫藥傳承工作室”是以團隊成員的形式進行繼承,通過老師查房講課、學生跟師侍診、基層工作站合作共建等方式,全方位采集老醫各種臨床信息,緊密加強團隊內部成員間的交流和互動。通過我們的團隊合作,將老師經驗以更多形式呈現,包括論文專著、繼續教育學習班、學術講座、名師醫案匯編等,從而更有利于老師經驗在感悟、理解、傳承中弘揚發展,并通過基層工作站等形式,輻射于臨床基層,全面提高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使更多患者獲益。在建設工作室的過程中,老師給予了全方位學術指導,所有工作室團隊成員團結協作,實現共商共建、薪火相傳。在2022年6月4日,南京中醫藥大學白宇、趙彤、章軼立、裴可、胡玥5位優秀博士加入了工作室建設,拜申春悌教授為師,給團隊注入了高質量新鮮血液。
“名老中醫藥傳承工作室”作為師承教育的另一種具體形式,對于中醫藥后學者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其蘊含的醫德醫風和臨床技能的傳授,通過師生近距離的接觸,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工作室團隊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丹心未泯創新愿,白發猶殘求是輝”,申春悌老師數十年如一日為醫院工作勤勤懇懇、嘔心瀝血,治學嚴謹有方、誨人不倦,處事求真務實、克己奉公,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些品質通過耳濡目染,對整個傳承團隊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工作室的建設中,申春悌教授從臨床診療與科研方法學上都是高標準、嚴要求。一方面,申春悌老師以身作則,堅持每周一到六上午開設門診,以保證工作室學員能安排時間臨床跟師學習,下午常和學員交流學習體會和指導學員如何進行臨床研究,有時外出開會返回后還要補上臨床門診帶教時間。在帶教中,申老師嚴格要求學員加強中醫理論思維,耐心為學員講解臨床知識,使學員對中醫臨證中辨證要素、直覺思維、經驗性知識等中醫思維方法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有利于快速掌握中醫學術理論特點。
申春悌老師作為國內較早運用現代科學方法解決中醫辨證診斷規范的學者之一,率先把國際上先進的 DME 方法和傳統中醫科研方法相結合,提出現代中醫臨床科研設計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對中醫“證”的研究,在國內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借助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這個機會,申老師經常給學員講解中醫臨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培養中醫臨床和科研兼備的人才,從而進一步規范對名老中醫藥專家臨床資料的挖掘整理研究,提煉形成有科學證據支持的學術觀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申春悌教授一直牢記一名中醫人的使命,雖年逾古稀,仍全力以赴,在中醫臨床和中醫科研上孜孜追求,為培養新一代中醫傳人努力奮斗。
二、名中醫簡介
申春悌,女,1949年2月出生,江蘇常州人,中共、農工黨員,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特聘研究員;第五、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合作導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導師;常州市孟河醫派名中醫工作室導師;江蘇省名中醫。1968年起先后師從王肯堂后裔王蓮蓀、儒林婦科名家馬步云學習中醫,1975年畢業于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進入常州市中醫醫院工作至今,期間長期跟隨孟河醫派費氏后世傳人徐迪華教授,深得費氏治病精髓。
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臨床數據監查與決策專業委員會創會會長;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注射劑安全有效性評價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膏方研究專家委員會高級顧問;江蘇省中醫臨床研究院特聘學術顧問;科技部中醫藥科技審評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審評專家;國家藥品監督局新藥審評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青年岐黃學者支持項目遴選專家;江蘇省中醫藥科技評審專家;兼任山東省、浙江省、廣東省中醫藥科技評審專家。歷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聯合會臨床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州市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常州市孟河醫學研究會副會長; 常州市中醫藥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院長兼所長);常州市孟河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常州市孟河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常州市中醫醫院副院長;常州市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常州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曾獲得常州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首屆江蘇省青年中醫獎勵基金、江蘇省優秀知識分子榮譽稱號、江蘇省中醫藥科技教育先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蘇省名中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2022年度常州市科技人物等榮譽獎勵。
申春悌教授為江蘇省中藥劑型改革定向科研學科基地負責人,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50余年。創本院呼吸科并為呼吸科學術帶頭人。擅長治療內科的咳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悸等和婦科的更年期綜合癥、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癥等疾病;對未病先防的亞健康狀態有較好的調治方法。研制了香通片、心律安口服液、卡通片、補腎平喘丸、復方黃芪口服液等院內制劑,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并將有關成果研發成新藥。把辨病和辨證相結合,提出病證型治結合的中醫診療新模式,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擴大中醫臨床的診斷視野,主張衷中參西,解決了許多中醫臨床疑難雜證。共主持國家、部、省、市級項目20項,獲部、省、市成果獎21項次、獲新藥證書1項、新藥臨床批件3項,專利6項。在醫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48篇,編寫專著5本,作為編委編寫著作6本,主要執筆者制定指導原則3項。
申教授學術思想:
一、精血同源論
20世紀80年代,申春悌教授提出中醫腎虛和紅細胞剛性相關的假說。通過研究,證實了腎虛證的紅細胞變形能力是腎精的物質基礎之一,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或喪失導致腎藏精功能下降。1.腎藏精,精血同源論:紅細胞變形能力損傷是引起“腎虛證”的主要原因之一,證明了關于“腎藏精,精血同源”理論學說的理論和臨床依據。同時,為腎虛證的治療法則提出了新的思考,即補腎的同時應考慮血的因素。《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精”,腎能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精賴氣化血,血可生精,精血同源,所以腎精和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研究中發現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虛證表現得越突出,貧血現象也就越明顯,說明腎虛證與紅細胞數量直接相關;同時發現,慢性腎衰竭患者雖有紅細胞減少,但其血液粘度卻明顯升高,其中必然有紅細胞的質量問題,而衡量紅細胞質量的指標主要是紅細胞變形能力,研究結果提示腎虛證患者的紅細胞變形能力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且有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的越大,腎虛癥狀就越嚴重。紅細胞變形能力不僅決定血液的流動性質以保障微循環,調節血液粘度,還決定紅細胞的壽命;與紅細胞從循環血中的清除過程有關,因而紅細胞變形能力能維持微循環血流運行的正常,保證微循環血的正常灌注,達到滋養、濡養、溫煦、氣化全身的作用;而祖國醫學認為腎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基本物質基礎,《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因而腎精和紅細胞變形能力相關,腎虛則是出現腎精虧損,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或喪失;精血同源,“有諸于內”的紅細胞變形能力的損傷會出現“形之以外”的腎精衰退表現,紅細胞變形能力是腎精的物質基礎之一。2.腎精虧,礙血成瘀:研究提示以微循環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血瘀是腎虛發展的必然結果。腎精因腎陽蒸化腎陰而產生腎氣,腎的精氣包含腎陰和腎陽,腎陰是人體陰液的根本。能滋潤、濡養全身;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能溫煦、氣化全身各臟腑。腎的陰陽俱虛者紅細胞濾過指數值高于單純的陰虛和陽虛,說明腎虛時腎精虧損,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腎陽無力蒸化腎陰而產生腎氣;陰陽的任何一方虛損都可導致對方的不足,故在病變過程中往往出現陰損及陽,陽損及陰,以致最后的陰陽俱虛。腎陽虛則是溫煦無力、氣化無權、陰寒內生、血脈不溫,“血得寒則凝”;腎陰虛致陰液匱乏,血脈干涸,血液粘稠度增加;腎氣虛鼓動不力,“氣為血帥,氣行血則行”血失推動之原動力,滯而不行,故腎精虧會礙血成瘀。同樣,紅細胞變形能力的損傷會使循環血液減慢,紅細胞聚集,血液粘度增加,導致組織缺血、壞死、血栓形成產生瘀血。“精脫者耳聾”,研究證明耳鳴、耳聾、聽力減退是因為紅細胞變形能力損傷而不能通過耳部的微血管,致使耳部的微循環發生障礙,內耳毛細血管壞死,導致人類聽覺障礙。綜上所述,紅細胞變形能力的損傷導致了人體“精虧血瘀”,表現出“腰為腎之府”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腎虛基礎信息腰膝酸痛等癥狀,形成了腎虛的基礎證。3.調氣血,補腎化瘀:根據“精血同源,久虛必瘀”的學術思想,提出對于腎虛證的治療,除傳統的補腎調陰陽外,同時給予補氣化瘀之品,以利于擴張微血管,轉化紅細胞,改變血液流變性。重用補氣藥黃芪對紅細胞有明顯的增強其變形能力的作用,能保護、修復和延緩紅細胞變形能力;并有明顯改善微循環的功效,能增強機體內網狀系統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和增強干擾素誘生能力,加用活血化瘀中的丹參能使紅細胞變形能力得以恢復和提高。研制的院內制劑正黃芪飲,由黃芪、當歸、人參、丹參、黃精、陳皮、山茱萸等構成,通過調整氣血,達到補腎化瘀的目的。古人云:“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本方補氣生血和營,主治勞倦內傷、營血虧損、元氣不足、陰不維陽之癥。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生血之源,使陽生陰長,氣固血充,血充精溢;輔以當歸、雞血藤等藥,和血化瘀,暢通血脈,使“氣脈常通、腎精充足”,山茱萸補腎填精,諸藥相配,調氣血、陰平陽秘,和血絡、補腎化瘀。
二、病證結構動態論
申春悌教授在傳統辨證理論的基礎上,從臨床實踐入手,吸納現代醫學的知識和方法,引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到中醫辨證研究中,致力解決現代醫學疾病和中醫證候分類之間的關系,對證候與證候之間的相關關系,西醫疾病與中醫證候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在“證”的研究上國內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研究證實疾病出現的共有信息群是疾病的基礎證和 “核心病機”;而特異性癥狀構成不同證候要素是疾病在基礎證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分型,研究結果提示疾病與證候之間是一種復雜動態的結構關系,從有一定量的信息但還不能確定為證的情況開始,到信息剛好滿足確診要求為止的這一證候演化動態定義為“臨界狀態”;臨界辨證包括對基礎證、臨界證、典型證及跨界證的分類識別,即通過中醫望、聞、問、切收集臨床信息的手段,確定診斷疾病最關鍵的癥狀集,即基礎證。但此組信息尚不足以確診為疾病的何種特異分型,若在基礎證之上再出現一定數量的特征信息,則形成臨界證(型)或典型證(型)。而特征信息量出現的多少,又決定了基礎證向臨界證(型)還是典型證(型)發展的程度。跨界證(型)則是在已確定某證的型,即臨界證(型)或典型證(型)的情況下,出現了另一個“型”的特征信息,表明證型之間開始相互過渡,提示中醫師要及時進行截斷治療,防止病情傳變。
在病證結構動態論的基礎上,傳承《傷寒雜病論》“病脈證并治”診療思想,并進行延伸、拓展,創新地研究病證型治中醫診療模式,付予“病證型治”診療模式新內涵、新方法、新思維,展示“病(西醫病種)證(基礎證)方(基本方)”的診療特色。病證型結合中醫診療模式實現了中醫臨床辨證分類精準治療的創新,建立了病證型分類指標提取、評價方法的標準操作流程(SOP),創新研制了四診信息量化分級(值)標準及編碼,提出了中醫病歷書寫時“雙重診斷”的病證型融合表述模式:疾病的基礎證、特異型的“八字”表述。
該模式中“病”是指具有診斷“金標準”的西醫疾病;“證”即基礎證,為診斷該疾病的共有信息群,是疾病發生的核心病機。“型”是指在基礎證上引申出的、具有自身特異性指標的“分型”,即就診時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處不同的狀態,可以對除基礎證外的不同證候分類進行鑒別診斷。“治”即是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根據不同證候要素的變化動態時空辨證施治。西醫病選擇常規西藥方案。然后對疾病基礎證(核心病機)進行共性治療,基礎證對應基本方,針對特異分型實現個性治療,不同臨床特異分型在基本方上進行動態兼型治療,或特異型的用方兼基本方。
申春悌教授醫德高尚,醫術精湛,雖年逾古稀,仍堅持每日門診,年診治9000余人次,而且定期進病房查房。帶徒教授,筆耕不輟,先后培養醫學碩士、博士和中醫繼承人40余人。
2009年5月12日 王永炎院士頒發中醫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聘書
2012年12月1日 張伯禮院士頒發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內科學聘書
2010年12月8日 為弟子現場傳授臨床診療經驗
2019年 醫師節師生同樂
三、工作室負責人簡介
1.工作室主任—陸煒青
陸煒青,男,1971年2月出生,1994年6月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同年8月進入常州市中醫醫院工作至今。長期從事中醫內科診治工作,1996年起以肺病科為主,目前任肺病科副主任,江蘇省康復協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老年醫學會感染預防與控制分會常務委員,常州市醫院協會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9年3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進修6個月,2008年3月至次年3月于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科進修一年。2003年起師從省名中醫申春悌教授,先后完成市級、省級、國家級師帶徒工作,為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經驗傳承人,申春悌國家級名中醫工作室主任,先后主持完成兩項省中管局課題,參與1項國家支撐項目,撰寫論文10余篇。2020年曾參加援鄂醫療救治工作。
2.工作室副主任—沈春鋒
沈春鋒,男,1981年1月生,江蘇金壇人,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江蘇省第六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常州市“十四五”高層次衛生人才,常州市中醫醫院第一批“361人才培養工程”領軍人才。
師從孟河醫派傳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申春悌教授以及全國名中醫唐蜀華教授。現為申春悌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副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分會青年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智慧醫療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肺系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胃食管反流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15年,擅長運用孟河醫派學術思想治療呼吸系統以及內科雜病。長期致力于中醫肺系疾病臨床研究、“病證結合”方法學研究以及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研究,先后參與“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一項、作為主要負責人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一項和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專項一項,目前主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1項、常州市科技局項目2項,發表論文11篇,參編著作2部。2023年2月,參加的“病證型結合中醫診療模式建立與方法學研究”研究項目獲江蘇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3.工作室副主任—梅文星
梅文星,男,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中醫師,工作室副主任,肺病科副主任,感染性疾病科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會員,江蘇省感染病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感染專業委員會委員,常州市呼吸病學分會委員,常州市感染病學分會委員,常州市醫學會呼吸病分會肺癌、氣管鏡介入學組成員。江蘇省第六期333高層次人才工程培養對象。從事呼吸內科臨床工作22年,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支氣管哮喘、肺癌等呼吸科疾病。曾在上海中山醫院肺科進修半年,先后完成省級名老中醫師承工作及第五批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師承申春悌教授)。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6篇,參與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參與省中醫藥科技發展計劃科研1項,目前主持省中醫藥科技發展計劃科研項目1項。熟練掌握氣管鏡、無創呼吸機加高流量氧療、床邊胸腔閉式引流等操作,多次參與ICU重癥病人搶救,臨床上善于應用溫病方藥如升降散等參與急重癥感染呼吸衰竭搶救。
四、團隊成員簡介
1.工作室專職秘書—莊鑫
莊鑫,女,2020年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住院中醫師,工作室專職秘書,2023 年度常州市衛生健康青苗人才培養對象。主要從事肺臟病臨床與科學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4篇,參編著作1部,參與江蘇省中醫藥局科技計劃項目2項,常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項,獲得江蘇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次。主要研究方向: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結節、肺癌術后康復等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
2.工作室培養對象—梅偉英
梅偉英,女,2007年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副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肺病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10余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多次獲評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帶教老師。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余篇,作為課題主要負責人完成市科技局科技支撐項目2項,參與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參與省中醫藥局科技項目3項。第三批江蘇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第二批常州市孟河醫派百人傳承培養對象,第七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主要研究方向:慢性咳喘、肺癌的中西醫結合診治。
3.工作室培養對象—張紅霞
張紅霞,女,副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從事肺病科臨床工作10余年,第三批江蘇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第三批常州市孟河醫派百人傳承培養對象,師承申春悌教授。以第二負責人身份參與省中管局課題1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5篇。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急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擴張,間質性肺炎等呼吸科疾病及內科雜病如失眠,更年期等,特別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咳嗽,哮喘,鼻炎方面有獨特的造詣。
4.工作室主要成員—顧振華
顧振華,副主任中醫師,醫學碩士,心內科導管室秘書,中國老年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分會委員,2018年獲得國家衛計委和中國醫師協會冠心病介入準入資質,長期從事冠心病相關介入治療,累計完成冠心病介入手術1000余例。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數篇。擅長心血管內科常見病及危重病的診斷與治療,尤其在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診治方面有一定的研究。
5.工作室主要成員—卞廷松
卞廷松,男,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常州市名中醫,常州市中醫醫院男科主任,農工民主黨常州市中醫院支部主任,農工黨常州市市委委員,常州市政協委員。師從全國著名中醫男科學家、全國名老中醫徐福松教授。先后成為常州市衛生局青藍工程培養對象、常州市831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人才培養對象和江蘇省中管局優秀中青年中醫臨床研修人才、常州市衛生拔尖人才、江蘇省優秀青年中醫藥工作者、常州市突出貢獻人才等稱號。主持省市各項課題8項、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參編專著8部。
現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男科分會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生殖與男科分會副會長、國際中醫男科學會副主席、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男科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男科分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常務委員、江蘇省常州市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常州市醫學會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常州附院中醫外科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男性不育癥、男性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疾患等男性生殖器相關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及男性亞健康的預防保健。
6.工作室主要成員—葉曉峰
葉曉峰,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常州中醫院脾胃病(消化)科主任、內鏡中心主任 。江蘇省中醫質控中心脾胃病專業組副主任 ,江蘇省第六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常州市“十四五”衛生健康領軍人才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分會委員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消化病學裝備與技術分會委員 。江蘇省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委員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炎癥性腸病專委會委員 。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食管靜脈曲張學組委員。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脾胃消化常見及疑難疾病。
7.工作室主要成員—徐傳花
徐傳花,女,碩士研究生,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常州市中醫醫院婦科科副主任,長期從事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2014年被聘為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導師,2016年被選為常州市衛生系統拔尖人才和江蘇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2017年被選拔為江蘇省第三批中醫臨床優秀人才。2021年被選拔為第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培養對象。目前在多個學會任職,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膏方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委,江蘇省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醫婦科學組),常州市中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師從上海朱氏婦科胡國華教授、浙江何氏婦科何嘉琳教授。現師從申春悌教授,學習孟河醫派學術經驗。對婦科月經病、內異癥、復發性流產、輔助生殖中藥調治等婦科疑難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8.工作室主要成員—陳黎婷
陳黎婷,女,2017年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主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肺病科臨床工作,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篇。主要研究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
9.工作室主要成員—陳菊華
陳菊華,腦病科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從事腦病科臨床一線工作10余年,第三批常州市孟河醫派百人傳承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天使驛站常州市中醫醫院聯絡人,2018年09月-2019年03月至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進修,2019年08月-2019年11月完成CBT培訓課程。主持1項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項目及1項常州市衛健委科技項目。擅長失眠、中風及其后遺癥、頭痛、眩暈、震顫麻痹、周圍神經病等神經內科疾病的中西醫診治。
10.工作室主要成員—張艷
張艷,女,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副研究員、主治中醫師。江蘇省第五、六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江蘇省康復醫學會康養融合委員會副主委,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經方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醫院協會中醫醫院分會委員。多年來師從名老中醫張志堅、申春悌、張福產、倪愛德等,系孟河醫派傳人。2019年被常州市衛健委確定為“常州市孟河醫派百人傳承培養工程”對象,加入工作室,系統學習孟河醫派學術經驗。近年以來,為醫院艾滋病科引入中醫治療,將孟河醫派的學術特色和治療技藝運用于艾滋病合并的各類并發癥、艾滋病穩定期的治療,效果顯著。
11.工作室主要成員、薛家人民醫院基層工作站負責人—沈萍
沈萍,女,2008年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學歷,副主任中醫師。孟河醫派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申春悌薛家人民醫院基層工作站項目負責人,第二批常州市孟河醫派百人傳承培養對象。多次獲得新北區衛生局嘉獎,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7篇。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0年余,擅長治療內科疾病,如咳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頭痛、心悸等,及婦科的更年期綜合癥、月經不調、不孕癥等疾病。
12.工作室主要成員、武進中醫醫院基層工作站負責人—高斌
高斌,男,武進中醫醫院肺病科副主任,副主任中醫師,醫學碩士,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師從于省級名中醫、孟河醫派傳人申春悌教授。現為申春悌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武進中醫醫院基層工作站負責人。曾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修呼吸介入。擅長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各種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癌、胸腔積液、氣胸等呼吸系統常見病。擅長運用支氣管鏡診斷各種不明原因咯血、肺部腫塊;運用內科胸腔鏡對各種不明原因的胸腔積液進行鑒別診斷。
13.工作室主要成員、武進中醫醫院基層工作站成員—鄒丹
鄒丹,女,2017年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主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肺病科臨床、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篇,作為編委出版著作2本,參與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參與省中醫藥局科技項目3項。主要研究方向:慢性咳嗽、肺癌、慢支肺氣腫等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
14.孟河中醫醫院基層工作站揭牌
五、工作室主要活動
系列活動1:傳承工作室啟動會.pdf
系列活動2:申春悌:追“孟”路上永葆赤子情懷.pdf
系列活動3:孟河醫派在守正創新中謀發展.pdf
系列活動4:2020年申春悌教授治療肺系疾病臨床經驗學習班.pdf
系列活動5: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年度考核紀實.pdf
系列活動6:中醫特色流派專題報道.pdf
系列活動7:申春悌教授教學查房實錄.pdf
系列活動8:健康常州專題報道.pdf
系列活動9 申春悌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高分通過驗收.pdf
系列活動10 南中醫靈素書院開班儀式暨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拜師儀式.pdf
系列活動11 人民日報-孟河醫派人用經驗名方轉化研究暨《孟河醫派看家方精講新用》編寫啟動會召開.pdf
系列活動12 傳薪火,謀發展----申春悌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活動紀實.pdf
系列活動13 健康常州報道-天道酬勤!喜獲兩項科技一等獎.pdf
系列活動14 常州市中醫醫院宣傳稿-致敬!常州市中醫醫院申春悌教授榮獲“2022年度常州市科技人物”.pdf